晋江五里工业园区的361°研创中心一楼墙面上极其显眼的“2031”,代表着一个看似与361°没有任何关联的年份。
那正是361°设立的目标,三个五年计划后,361°希望2031年实现品牌主干功能的研发目标。
显然,当本土运动品牌纷纷摆脱粗放发展模式,希望贴上科技的标签,国内品牌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361°同样不例外,而这也正是研创中心设立的使命。
投资规模“巨额”
据361°研创中心主要负责人的魏书涛介绍,包含运动装备人因工效学研究中心、功能性运动装备研发中心、鞋技术中心、服技术中心和物理化学检测中心在内,全新的研发中心共有五个职能部门。其中,运动装备人因工效学研究中心设有三大测试区域:综合测试区、跑道测试区和草上运动测试区,分别配备国际篮联、羽联和田径协会认证的高规格硬件。
研发中心配备的各类仪器设备,采购自英国、瑞士、日本、美国和德国等国际专业机构,用于采集和分析各项运动数据,目前中心配备专业实验测试员460余名,一系列硬件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根据361°的官方说辞,“依托于研创中心,361°产品研发将以人因工效学为理论基础,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为测试手段,以主干功能研发为目标,不断提升产品的舒适性、功能性和科技含量,以更好地提升运动爱好者的运动表现。”
对于研发中心的投资规模,魏书涛表示,这是一个“巨额”的投资,毕竟都是一些“有钱就能买到”的仪器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2012年,361°集团的科研开支仅占营业额的2.1%,2016年至3.7%达到人民币约1.86亿元。从科研力量逐年加强到研创中心落成,集团表现出重视研发的态度。
位居本土中上游 但与国际品牌有差距
虽然科研投入较大,作为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的老三,361°却并非最早一批设立研发中心的本土运动品牌。
2005年,安踏投入3000万元创建中国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,成为第一家拥有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、运动医学、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机构的国内运动品牌。2008年,李宁同样在北京基地建立了自己的运动科学研究中心,魏博士参与筹建的乔丹体育研发中心则在2011年设立。
如今,随着主流消费群体的运动层次和产品要求不断提高,运动品牌只有加大产品研发创新才能与国际大牌竞争,满足市场的需求。
作为后建的361°研创中心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,就是比其它品牌更先进的硬件设施,运动装备人因工效学研究中心、功能性运动装备研发中心在国内同行中最具代表性”
虽然硬件设施先进,但与国际品牌相比,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仍有较大的差距。放眼国际市场,具备产品创新竞争力的品牌均处在5%至10%。
研发经费投入过低,无疑制约了体育用品的产业升级。另一关键差距在于,国产品牌更多在单一品类上发力,国际大牌则各个品类多点开花,甚至在生活方式和运动理念方面进行创新研究。
认同这一不足的存在,361°也正在追赶巨头的步伐,研创中心已经设有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部门。
2031年研发出自己的“Boost” 产品转化是难点
361°期望,三个五年计划之后,2031年,集团能完成主干功能的研发。在他们的愿景里,这是一项能代表361°的功能技术,如同气垫之于耐克,Boost之于阿迪达斯。
资料显示,361°正在进行的主干功能研发主要有六个项目,相对成熟的是弹力球和智能鞋服系统。
实际上,不管是耐克的气垫还是阿迪达斯的Boost,运动鞋品牌研发更多是从鞋底下功夫。加之跑步产品是361°战略中的第一品类,对于三年内目标成为跑鞋品牌国内第一的361°而言,加快研发鞋底技术显然是不可回避的选择。
当前,361°的先进科研设备能够保证数据和研究过程的准确性,但消费者行为需求和市场趋势性研究是国际大牌的特长,本土品牌在市场把控力上仍有着不小的劣势。除此之外,单个产品的创研成本过大存在亏本风险,品牌需要考虑国内大众市场的消费层次,推出消费群体所能接受的价格范围。
实际上,阿迪达斯的Boost从2007年研发到2013年首秀经历了七年,耐克当前的主角鞋款Air VaporMax同样历时七年才完成气垫革新,品牌史上开发时间最长的中底技术NikeShox甚至花费16年,一项经典技术的成型总是经过长时间的打磨。
如此看来,361°给了自己一个长达15年的期限,这家野心勃勃的晋江品牌仍保有必要的耐心。